Copyright ?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備2023017440號-2
本文作者賀仲華 (北京墨箋香文學社副社長)
"狗咬呂洞賓,不識好人心"——這句流傳千年的俗諺,道盡了行善者最深的無奈。八仙之一的呂洞賓,這位道教全真派祖師,本是心懷慈悲、普度眾生的神仙代表。他點石成金濟貧民,懸壺濟世救蒼生,卻偏偏遭遇"狗咬"的尷尬。
這哪里只是神仙的遭遇?放眼人間,多少"呂洞賓"默默行善卻反遭誤解,多少善舉如明珠投暗,反被犬吠所擾。
歷史長河中,"狗"這類人物有著鮮明的群體畫像。他們或目光短淺如井底之蛙,將善行視為別有用心;或心胸狹隘似針尖麥芒,以怨報德成為習慣;更甚者如寓言中咬傷救命恩人的毒蛇,恩將仇報已成天性。明朝清官海瑞推行"一條鞭法"減輕民負,反被既得利益者誣為"沽名釣譽";北宋王安石變法圖強,卻被保守派攻擊為"變亂祖制"。這些"狗"之咬人,實則是因善行觸動了他們狹隘的利益格局,照見了他們精神的侏儒狀態。
為何呂洞賓們常陷此困境?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白晝提燈"尋人",照見的正是人性深處的幽暗。行善者如明鏡,不自覺映照出他人的不足,這"鏡像痛苦"使受助者本能抗拒。心理學上的"受助者尷尬"現象表明,接受幫助會觸發自尊心受損的不適感。而社會學的"平庸之惡"理論更揭示,當善行超出群體認知水平時,往往會遭遇集體無意識的抵制。如同蘇格拉底飲鴆雅典,耶穌被釘十字架,布魯諾焚身鮮花廣場——真理的光芒最初總是刺痛習慣黑暗的眼睛。
但真正的呂洞賓從不會因犬吠而止步。東晉高僧法顯六十五歲西行取經,歷經"沙河阻鬼"仍不改其志;唐代鑒真六次東渡,雙目失明仍將佛法傳至東瀛。他們深諳"上善若水"的智慧——水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這種善行不帶有道德優越感,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言"愛的斗爭"正是此理:真正的善行既要堅持真理,又要包容異己,在鋼與柔之間找到精妙的平衡。
要成為不被狗咬的現代呂洞賓,需掌握三重境界:其一如戰國魯仲連"義不帝秦",善行要有原則底線,不淪為濫好人;其二似北宋范仲淹"先憂后樂",行善需智慧方法,避免"好心辦壞事";其三若明代王陽明"知行合一",善心要輔以溝通藝術,讓受助者保持尊嚴。當代"微公益"創始人梁樹新就深諳此道,他的"免費午餐"計劃讓捐助者與受助者成為平等伙伴,消解了傳統慈善的俯視感。
站在人類文明的高處俯瞰,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"狗咬"現象。但正如雨果在《悲慘世界》中寫道:"善行是唯一永遠不會失敗的投資。"呂洞賓們的真正回報,不在當下掌聲,而在歷史的天平。當敦煌藏經洞的王道士為幾兩銀子出賣文物時,他永遠不會想到,那些他眼中的"怪力亂神",終將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。善行如同種子,可能被飛鳥啄食,被路人踐踏,但只要落在適宜的土壤,終將長成庇蔭后人的參天大樹。
在這個亟需善行的時代,愿我們既能做堅持本心的呂洞賓,又能成為識別真善的"識貨人"。記住:被狗咬不可怕,可怕的是因此失去行善的勇氣。正如尼采所言:"凡殺不死我的,必使我更強大。"當善意與智慧并重,慈悲與堅韌同行,新時代的呂洞賓終將贏得——不僅是狗的停止狂吠,更是它們搖尾相隨的真誠敬意。
歡迎訪問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
熱點內容
Hot content
視頻推薦
VIDE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