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pyright ?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備2023017440號-2
2025年4月11日,眉山市東坡詩詞學會,在會長呂良發同志的帶領下,學會五十余名詩人,來到青神縣高臺鎮玉蟾寺村開展采風活動。
在采風活動中,青神縣高臺鎮黨委委員、人大副主席張靜,玉蟾寺村黨支部書記任福華二位同志介紹了情況。
有詩贊云:
七律·詠玉蟾寺村新貌
古寺殘鐘憶盛年,荒村蝶變譜新篇。
曾悲瓦礫湮香火,今喜樓臺生紫煙。
雙庫抱山滋沃土,群獅醒夢守桑田。
窮根斬斷康莊路,千畝茶園耀蜀天。
玉蟾寺村由玉蟾寺而得名,玉蟾寺位于眉山市青神縣高臺鎮。
玉蟾寺創修于明弘治十五年(1502),清雍正二年(1724)重修。“文革”期間,其廟宇、文物、叢林均遭嚴重破壞。
歷史上的玉蟾寺,香火興旺,規模宏大,方圓十里,整個建筑巧借山勢,參差錯落,皆為斗拱交錯,雕梁畫棟,金碧輝煌,甚為壯觀。整個寺廟“大和尚萬萬五,小和尚不用數”,“鳴鐘曉吃飯,騎馬關山門”。玉蟾寺廟宇殿堂有48座,擁抱的石獅子有618個。
歷史的滾滾洪流勢不可擋,在鄉村振興的號角聲中,如今的玉蟾寺村在村黨支部書記任福華同志的領導下,全村舊貌換新顏。
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,889戶2310人,全村為深山丘陵,有復興和青龍兩大水庫環繞全村。2020年建制調整將原來的黃鶯嶺村和玉蟾村6、7、8組合并,更名玉蟾寺村。近年來,高臺鎮玉蟾寺村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,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增強村黨組織服務能力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,實現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,村民致富增收,蹚出一條擺脫貧困的致富路。
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,2024年突破100萬元。
玉蟾寺村先后榮獲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優秀村,市級脫貧攻堅工作優秀村,縣級先進基層黨組織,玉蟾寺村養殖專業合作社獲評四川省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合作社。
一、玉蟾寺村發展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: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,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,構建產權明晰、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,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”。
玉蟾寺村立足自身資源稟賦,深挖發展潛力,做強特色產業,以改革創新為契機,以“兩大產業”為引領,以“共建共享”為重心,不斷推動村集體“自我造血”,跑出集體經濟發展的“加速度”。
(一)、以改革創新為契機,構筑產業發展新版圖。
一是依托“兩項改革”,優化空間布局。完成村組建制調整,實現轄區規模調大、布局調優、實力調強、服務調好的空間布局。調整后,全村幅員面積達到9.48平方公里,以種植樹木、竹木和水果茶葉為主導產業,森林覆蓋率達80%,現有耕地面積約2000畝,山林面積約9000畝,其中柑橘2000畝,竹木2000畝、茶葉500畝。
二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,科學規劃布局。落實村集體清產核資,厘清集體“三資”底數,對閑置的土地、廠房、設備等進行登記造冊。發揮村集體引領作用,整合荒山、林地等土地資源,統一流轉土地近千畝,逐步確立“集中連片、規模種植、綠色生態”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。成立集體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,細分職責、統籌產業發展。工作小組立足資源稟賦、釋放疊加政策效應,通過外出走訪調研、召開壩壩會、成員代表會等形式,加強同鎮縣業務部門、行業專家、老板、農民群眾的交流溝通,進一步集思廣益,制定詳細的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,進一步明確“竹+茶”的雙產業發展模式。
(二)、以“兩大產業”為引領,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。
一是聚焦山林優勢,發展竹木產業。鏈接周邊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、四川環龍新材料公司產業資源,建立內外合作發展機制。建立原材料竹產業基地500余畝,引進新品種“斑布一號”栽竹1000余畝,一方面解決企業原材料緊張發展桎梏,另一方面提升本村竹產業發展質效。2024年共計銷往仁壽、雅安、廣西等地竹木、竹苗產值達50余萬元,利潤達25萬元。二是聚焦地形優勢,發展白茶產業。憑借深丘地形、適宜酸堿度和良好排水性的土壤等自然優勢,組織隊伍實地做好茶市場背調分析,確立種植白茶的發展方向。整合第一書記、駐村、掛村干部等人才力量優勢;中、省扶持資金和各級產業發展資金共計128萬元,2021年開山種植白茶100畝,2022年、2023年種植白茶160畝,并套種油茶1.82萬株,建成260畝茶產業基地。下一步,村集體將依托2025年度第二批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項目,計劃投資約90萬元建設玉蟾寺村茶葉加工廠,承接全鎮范圍內和周邊鄉鎮的茶葉加工業務,預計建成后每年豐產期可將2萬余斤鮮葉加工為干葉,經濟利潤達25萬元。
(三)、以“共建共享”為重心,探索區域發展新路徑。發揮村集體“統”的功能優勢,建立內部融合發展機制,探索形成“村集體+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的利益聯結模式。
是發展“集體+合作社”模式。充分發揮合作社的社會化服務功能,為雙產業提供經營管理、統購統銷、機器設備、勞務服務等支撐。依托產權制度改革,明確產權關系、收益分配機制,村集體入股合作社獲取分紅,目前入股合作社10萬元,每年保底分紅1.2萬元,實現集體經濟增收。
二是推廣“集體+農戶”模式。以“以工代賑”的方式鼓勵村民以勞動力入股,帶動村民加入集體產業的經營和管理,每年通過分紅提高村民勞動收入,調動農戶參與鄉村產業發展的積極性。2020年來,通過“以工代賑”的方式,參與了茶山建設項目、分散供水建設項目、老年食堂建設項目等,累計帶動村民就業1.1萬余人次,發放工資110余萬元。
三是探索“集體+公司”模式。2023年,玉蟾寺村依托集體經濟成立青神縣三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,以承接村級及周邊可實施的小型項目為主,將工程技術含量不高、安全風險低、鎮村兩級具備施工資質的建設內容,按照村集體主導、集體經濟公司施工、監事會監督的形式來獲得公司盈利,不斷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,公司成立以來,已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達37萬元。
二、玉蟾寺村發展集體經濟初見成效
(一)、集體經濟從“貧困生”到“優等生”。玉蟾寺村立足實際,科學產業布局、強化要素保障、堅持利益共享,探索出一條從零到有、從有到優的規模化特色雙產業發展模式。通過4年的發展,集體經濟突破百萬大關,帶領農戶致富增收,2024年村民可支配收入達2.4萬元,徹底改變貧困村身份。
(二)、致富路徑從“同質化”到“個性化”。結合自身區位特點與周邊企業資源形成有效的互動融通,避免產業發展重復建設,提升市場競爭綜合實力。遵循綠色發展理念,發展“竹+茶”生態產業,為村莊增色,描繪美麗鄉村建設新畫卷。
(三)、民心民意從“一盤沙”到“一盤棋”。通過產業振興,為農民就近務工增收搭建平臺,讓村莊留的下人,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,破解基層治理無人參與困局。村民有收入,生活有盼頭,家庭、鄰里關系更加融洽,矛盾糾紛減少、社會穩定和諧,助力構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。
三、玉蟾寺村今后發展的思路
(一)、聚焦發展重點,拓寬延伸產業鏈。一是建好茶葉加工廠。通過拓寬加工廠茶葉來源、標準化工藝流程、做好質量控制等,借助品牌效應、網紅打造、直播帶貨等新模式,保障加工廠穩定運營。二是探索農旅文融合發展。著眼種植、采摘、制作、認養的茶基地發展,充分融入玉蟾寺廟等文旅游資源,打造休閑運動、農業觀光、體驗采摘等主題的農文旅新空間。
(二)、強化多元參與,創新發展模式。圍繞產業發展提檔升級,在具有共同產業類型的多個村(社區)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聯合體試點,整合服務資源,提高服務設施和專業化服務組織的效率,建立特色產業園區,實現共贏發展目標。
(三)、注重多措并舉,提高抗風險能力。
一是要通過強化民主監督,健全監管體系,用好監管平臺等措施,健全集體經濟發展監管制度,完善風險防范機制。
二是要提升村集體人才隊伍的市場意識,有效應對化解市場競爭、價格波動等風險,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。
立足資源稟賦探索“竹+茶”產業發展模式,蹚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。(賀仲華/報道)
歡迎訪問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
熱點內容
Hot content
視頻推薦
VIDEOS